木材烘干設備對木材開裂的方法是針對木材內含物多,采用水煮再入木材烘干設備干燥技術來提高干燥質量。木材內有很多水溶性內含物阻礙了干燥過程中木材內水分的移動,增加了干燥難度,不僅延長了干燥時間還影響了干燥質量。水煮后可以將水溶性內含物減少,增加了木材內水分移動的通道,提高水分移動的速度,使木材烘干設備干燥變得相對容易一些,從而能達到提高干燥質量的目的。
木材烘干生產技術檔案一般包括:
1.烘干設備的技術管理檔案。比如對干燥設備在運轉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根據企業的情況進行處理和解決的,為了提高生產水平,將新技術應用到已有的干燥設備中的情況等。
2.干燥過程中木材烘干情況的技術管理。比如木材烘干質量是否滿足要求,干燥過程中木材容易出現的干燥缺陷,制定解決干燥缺陷的方式方法,實施這些方式方法的情況和結果如何,應用新的生產工藝技術情況等。
3.確定技術目標責任,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干燥質量檢查和抽查。將檢查和抽查結果記錄在案,并進行總結分析,提高木材烘干生產質量。
烘干工作中具體操作:
a、初期階段:循環風門控制桿置于“初期”位置(即循環風門關,排濕風門關,循環風道開通);預蒸9—12小時,作業過程不得間斷蒸汽供給;“初期”的表面工作溫度為85±5℃(冬季約控制在80±5℃)。
b、中期階段:將循環風門控制桿置于“中期”位置(即循環風門半開,排濕風門和循環風道半閉半開),蒸汽供應停止,進入除濕干燥階段;“中期”的工作溫度為75±5℃,從“初期”工作溫度降至“中期”所需的工作溫度,應是慢慢降溫,平衡過度,不得時高時低;約作業18—24小時。
c、后期階段:將循環風門控制桿置于“后期”位置(即循環風門全開,排濕風門全開,循環風道關閉);以“中期”作業終了溫度為基準,每小時降溫一度,逐步把溫度降到65℃左右,“后期”工作溫度控制在65℃的范圍內即可;連續作業10—20小時;應定期檢測木材含水率情況,木材含水率達到要求,及時終止作業。